行善的誘惑.jpg [照片引用自博客來網頁]

這本書的作者可是彼得杜拉克這位管理學之父,我在廣告中看到這本書時,就非常好奇他會是本什麼樣的書。我家有杜拉克的管理聖經,那是本很不容易讀的書,小小一段就要反覆思考好久,但是偏偏又講得非常清楚,所以一看到杜拉克寫小說,我就趕緊買來看。

這本小書很薄,只有兩百多頁,是一本講人性的故事。看完之後有很多不同的想法,第一個跳出的想法是:「如果杜拉克有認真寫小說,八成會拿諾貝爾文學獎。」因為這本書不斷地轉換視角,時間還一直跳前跳後,但是偏偏就是井井有條,細說分明,一點含糊都沒有。我覺得他掌管思緒的能力超強,只可惜他沒有時間多寫幾個故事出來,不然應該有機會因為創出新文體而得獎。看到他的小說,我就想起高行健的小說,一樣倒錯的時序,高行健是浪漫,杜拉克卻是清晰而優雅。

這本書講的是一所天主教大學中,校長因為一次偶發的行善,居然在學校裡釀成軒然大波;書評說這是一個「無是化小,小事化大」的故事,真的非常貼切;杜拉克將一個無事生非的故事抽絲剝繭,道盡人性的幽微陰暗面。首先一看到故事的開頭,我就心頭一震~大學、校長;接著看到結尾,一位年輕的神父決定離開他執行得很好的行政職位,因為那不是他要的。這故事所寫的,幾乎就是我正在經歷的過程;這故事的結論,也正是我的結論。當故事寫到主教評論大學校長那「沒有意識到的野心」的時候,我冒了一陣冷汗;雖然之前我大部分的時候都認定自己的努力是為了幫助受苦的病患,但是仔細往內剝取,我似乎也企盼著在這個過程得到的名聲、地位與財富,「也許我行善的動機不是那麼純正也說不定」。我正是意識到這不純粹的動機,才決定要離開我正在進行的工作。動機不純粹所以我不做,單純是個人的習性無法為追求名利而奮鬥不懈。我天性懶散,很怕需要努力的事,所以只想要達到生存的最低限度就好。我認識很多人名利雙收,仍有快意人生,我只是辦不到而已,仍然很喜歡他們。光是活著就夠我累的了。

我真的忍不住要懷疑,是不是有人安排讓我在這個時候看到這本書。書中有一個角色是心理醫生,他有點像是故事的旁白,以超然的視點述說這場「集體的歇斯底里」其實是荒謬不需留意,只要不理會就會很快痊癒,但故事的最後他卻有了自己的情緒。這樣集體的歇斯底里我也見過幾次,而當我想到這一切發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之後,就覺得繼續呆在學校裡一點都不好玩。成大事者要不拘小節,這種歇斯底里必然會發生在每個成大事的人身上。

最後還是要認真推薦這本故事書,因為它就像一本人性百科全書,簡短的故事勾勒出豐富而複雜的不同人性,這些人性卻又如此鮮活躍然紙上,我在看的時候,經常忍不住把我周遭的同事(也包含我自己)拿來類比,想著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周圍,哪些人應該會做出哪些的反應。在這樣類的過程當中,總讓我覺得人類並非萬物之靈,那麼那些崇高的、偉大的、了不起的事蹟,也就變得無稽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