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心經很久了,從一開始簡單的註釋入手,到現在越深入反而越多的疑惑。前幾天老公在書局翻了一本講心經的書,好像是星雲法師寫的,他說「般若」這個詞有人翻做智慧,但是它其實不只是智慧,還有很多其他的意思,所以在心經原文中並未將般若波羅蜜多譯出,而是直接保留原文的音譯。因此我開始對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產生好奇。順便說一下,最近書局裡講佛經、講宗教、講祕法的書越來越多,這真的是個迷失的年代啊.......

昨天念心經的時候,突然間對經文的結構分析產生了興趣,所以就把原文攤開來看,看了以後若有所悟,所以來野人獻曝一下。

在心經的原文裡,有三段類似格式的句子,同時提到般若波羅蜜多,分別是:

1. 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2. 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3. 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是一個無法翻譯,只能音譯的詞)

從上面的類比的句子來看,有三種人因為「般若波羅蜜多」的關係,所以怎樣怎樣。在簡單版的註釋裡,般若波羅蜜多有人譯作「到達智慧的彼岸」,我想它的確有到達跟智慧的意思,但是不只是這樣,白話一點講,般若波羅蜜多就是「達到某種有智慧的狀態」啦。這麼一來,在心經裡般若波羅蜜多就變得不重要,要怎麼到達(或變成、或理解、或其他)般若波羅蜜多才是比較重要的,如果可以般若波羅蜜多,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,可以心無罣礙,還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不過從這個角度來看,般若波羅蜜多又變得重要了,只是重要的地方在於經文沒有寫的地方。原來我以為心經剩下來的那個字會是經文裡寫的字,但是經過這樣的分析之後,那個字可能不在經文裡。這一點就要謝謝annie了

再補充一段經文分析,從「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..............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」這一整段,應該都只是在解釋前面「五蘊皆空」而已。這一段佔了整個心經的一半以上,應該很重要吧?多念了幾本經之後,習慣世尊喜歡不厭其煩地用類比句子解釋一個相同的意念之後,我開始覺得那一段也不重要了。「空」也許很複雜,但也可能是很簡單,因為它可以講清楚,所以世尊就不吝惜地把它講清楚,所以空才能講那麼一大串。當文字很多的時候不用想太多,把文字讀懂了就好,佛經是要度人的,不是要為難人的。要想的是連世尊都無法言傳的部分,那就只能靠個人領悟而拈花微笑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