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是想偷懶,不過這本書寫了很多篇章都可以單獨探討,所以只好挑我有興趣的篇章跟大家分享。「佛法要在入世中修持」這一篇,寫得我很喜歡,跟我修行前的想法也是一致的,所以摘錄其中部分文字以茲記錄:

許多誤解宗教信仰的人,認為宗教是避世、消極的。這是對信仰的不瞭解而造成的曲解。

以佛教而言,它的教義本質就是入世的,而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遁入空門不理世事。如果這樣,我們怎麼能做到普渡眾生?

許多人沒有理解佛教入世的修持方法,而僅將一些初級的入門法門當作修持,比如把打坐、觀想等等當成悟道,這是不對的。真正的悟道要在入世中獲得。

佛陀悟道,是在經歷了種種苦修之後,才洞悉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諦。他將他悟道的真諦以各種形式傳遞給弟子們,逐漸形成可以流傳的經典、法門等等。而這些,是『果』不是『因』。

『因』佛陀在苦修過程當中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,從而思考人往何處去;見到了人生的苦難,從而思考人的解脫。...........佛陀為了追尋人的智慧、快樂、解脫,是進行了艱苦的實證的。而這些艱苦,則是佛陀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的『因』。

而有人就會『倒因為果、倒果為因』。看了一些佛經,瞭解了一些修持的法門,就以它們為『因』,想用自己的修持去求證佛果。豈不知,佛經上說的已經是『果』了,而我們要做的,是用自己的『因』,去求證這個『果』。當我們求證得到時,這個『果』才是我們自己的,是佛法的,而不是誰說的。

這個求證的過程,就是入世的過程。這個用自己的『因』的概念,就是說我們從一開始,就要知道佛法是入世,是要我們去做的。

正因為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,以為閉室『清修』,就能修成佛。其實,這時學的是『果』,要證的也是『果』,這不是很矛盾嗎?
.........
如果我們一心避世,沒有在社會生活中經過一番拚搏,沒有在自己的貪嗔癡等慾望的支配下,嘗試過慾望之苦,我們又怎麼能理解『求不得苦』?我們又怎能知道慾望這種這帶給人的無盡煩惱?
...............
另外,在入世的過程中,我們會得到大智慧、大快樂和大解脫。當我們真正能懂得朋友、親人的苦之後,我們才有資格去幫助他,才能對症下藥地排解對方的痛苦,這個時候我們是快樂的、智慧的,我們給別人帶來的也是快樂和解脫。如果我們不入世,怎麼能做到『對症下藥』,智慧要從何處來?

佛法,從來不是在一間小屋子裡,冥思苦想就能參悟。

這一篇的想法,跟我之前「在生活中修行」的概念很一致,所以我蠻開心的,我應該沒有走錯路吧?!我不知道在這之上還有沒有更高的境界,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我走得很踏實。不敢說我有什麼智慧,但我似乎過得蠻快樂的,也容易從痛苦中解脫,我想佛法對於我獲得快樂與解脫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吧。

而走進修行的我,更確定自己的目標是積極入世的,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、危機還是希望,我都希望能帶給越多人幸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